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
流感在中国以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
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历史上在全世界引起多次暴发性流行,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基本信息
- 别称流感
- 常见病因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
- 英文名称influenza
- 常见症状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
- 传染性有
- 就诊科室呼吸内科
- 传播途径飞沫、直接接触、被污染物品接触
发现历史和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流感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
一项全球研究显示,成年人的感染率为10.7%、患病率为4.4%,65岁以上人群为7.2%。
我国流感的年度周期性随纬度增加而变化,且呈多样化的空间模式和季节性特征:
北纬33度以北的北方省份,呈冬季流行模式,每年1~2月份单一年度高峰;
北纬27度以南的最南方省份,每年4~6月份单一年度高峰;
两者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每年1~2月份和6~8月份的双周期高峰。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季节性流感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死亡。
所有5岁以下的儿童都被认为是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但2岁以下儿童的风险最高,6个月以下的婴儿住院率和死亡率最高。
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前驱期有乏力症状,很快出现高热(可达39℃~40℃)、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可伴或不伴鼻塞、流鼻涕、咽喉痛、干咳、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局部症状。
流感病程通常为4~7天,少数患者咳嗽可能持续数周之久。
儿童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患乙型流感时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较成人多见。
新生儿可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轻型流感
发热仅为轻或中度发热,全身及呼吸道症状都较轻,2~3天内可自我恢复或痊愈。
流感病毒性肺炎
肺炎型流感起病初与典型流感症状类似,但1~3天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胸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及心、肝、肾等多器官衰竭,抗生素治疗无效。
这类流感多发生在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在病程5~10天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危及生命,治疗难度极大,死亡率较高。
脑膜脑炎型,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
心肌炎型和心包炎型,病毒侵袭到心脏的心肌或心包,可能出现胸闷、胸口痛等症状,化验提示心肌酶异常,心电图检查提示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
肌炎型,仅发生在儿童患者,出现有肌肉疼痛、压痛、肌无力,尿液呈茶色或深红色,化验显示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这些都提示有横纹肌溶解。
重症或危重症流感
在流感的症状识别及诊断过程中,重症或危重症流感的诊治非常重要。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
持续高热>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痰或胸痛;
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合并肺炎;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
呼吸衰竭;
急性坏死性脑病;
脓毒性休克;
多脏器功能不全;
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治疗
流感患者大多数为轻症病例,治疗可分为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流感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
对于符合下列标准1条或1条以上的情况,建议住院治疗:
妊娠中晚期及围产期妇女;
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符合重症或危重流感诊断标准;
伴有器官功能障碍。
预防
疫苗接种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推荐60岁以上老年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包括三价和四价两种类型,三价流感疫苗组分含有甲型H3N2亚型、甲型H1N1亚型和乙型毒株的一个系,四价流感疫苗组分含甲型H3N2亚型、甲型H1N1亚型和乙型Victoria系、Yamagata系。
我国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为三价灭活流感疫苗和四价灭活流感疫苗,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尚无批准在6月龄以下婴儿中使用的灭活流感疫苗。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
对于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可以考虑药物预防作为紧急临时预防措施,可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
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生活办公环境整洁、通风良好,流感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打喷嚏或咳嗽时,用上臂或纸巾遮住口鼻,其后洗手;
出现流感样症状时,主动自我隔离,外出公共场所宜戴口罩。